近期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双碳”成为多地2022年工作的重头戏之一。作为中国建设密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对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双碳”既是应对全球气候与环境危机的必要途径,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紧跟国家布局,正积极探索“双碳”先锋之路。
2021年中规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年度研究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低碳发展指标较优,大湾区内58%的区县及地区单位GDP碳排放量优于我国平均水平,70%的区县及地区单位人口碳排放量优于我国平均水平。粤港澳大湾区的“双碳”布局已经全面铺开:202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广东省碳排放强度“十二五”期间下降23.9%,“十三五”期间下降22.35%,以约5%的碳排放和7%的能耗占比支撑了全国约11%的经济总量。香港已于2014年实现“碳达峰”;低碳试点城市广州、深圳、中山分别提出了2020年、2020—2022年、2023—2025年达到碳排放峰值的目标,明显超前于国家部署。
成绩的背后是更多的付出。大湾区的“双碳”先锋之路,无论从过去的发展经验、还是从现在的发展规划以及未来的目标来看,都离不开三重助力:科技创新的引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的绿色低碳和协同发展。
1 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广东省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科技创新强省单列排在今年十个方面重点工作的第二点,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同时,“构建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这一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提法,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对于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省人大代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陈忻看来,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中的各组成部分环环相扣、互相依存,其中,企业是最重要的创新主体。
近年来,广东各类创新主体蓬勃发展,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推动城市高效可持续发展。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领跑全国;拥有超过6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省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超过3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3.14%;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挂牌启动,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获科技部批复建设,推动广东产业创新能力整体跃升。
对施耐德电气来说,深圳是创新源头之一。施耐德电气持续加码本地研发,2000年,施耐德电气的全球智能家居亚洲研发中心在深圳成立,经过20多年的深耕发展,该研发中心已成长为施耐德电气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全球四大研发中心之一,拥有机械、电子、物联网以及智能家居系统全方位的研发能力,不仅推出了多项行业前沿的绿色创新产品,更培养了大量深入行业的研发人才。根据2019年数据显示,住宅二氧化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34%。施耐德电气亚洲研发中心的研发成果不仅充分满足了中国市场需求,推动中国在智能家居领域和家居可持续领域走向世界前列,还不断将“中国原创”带给世界,助力全球用户应对气候挑战。
与此同时,紧跟数字化潮流,施耐德电气积极联手合作伙伴共同研发,推动创新。在数据中心绿色能源技术联盟的指导下,深圳中瀚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绿盟发起者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施耐德电气三方理事会成员达成合作,以“业主+设计院+服务商”创新合作模式,共建数据中心能源电力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室(惠阳),致力于共同研究和开发数据中心前沿技术应用和推广工作、评估创新型项目的可行性,共同推动国内绿色数据中心项目的发展。
2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夯实产业绿色发展的基础
2021年7月,广东省发布《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将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工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据广东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规模以上增加值3.75万亿元,同比增长9.0%,两年平均增长5.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分别增长13.4%、9.4%;高技术制造业增长6.9%;先进制造业增长6.5%。《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将制造业增加值GDP比重保持在3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以上,实现整体实力从全球第三阵营向第二阵营水平的跃迁。
借助绿色智能制造,施耐德电气携手产业链上下游生态圈合作伙伴,以顶层设计来推动各个子系统的规划和部署,涵盖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和能源管理咨询,帮助大湾区工业企业实现从数字化到软硬件解决方案的有效落地,助力提升效率,同时对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在化工油气行业,施耐德电气的绿色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管理以及服务解决方案涵盖了安全、可靠、智能化的软件及全方位自动化与配电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构筑从数字化交付到智能化运维,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产能效率,实现从用户到供应商的端到端运营优化和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
施耐德电气积极落子深圳制造业,通过投资建厂发挥先进技术示范作用,提升深圳制造业数字化水平。作为国内唯一一家获得UL857认证、第一家获得CCC认证,并同时获得ISO9001及ISO14001、OHSAS18000认证,以及荷兰、英国、法国等认证的母线槽生产商,施耐德(广州)母线有限公司以其高质量的母线产品帮助用户保障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推动了国内母线行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凭借其在推动绿色智能制造方面的杰出表现,广州工厂还获评工信部授予的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施耐德(广州)母线有限公司
看好珠三角一体化的广阔前景,施耐德电气在广东设立了两家物流中心,在快速满足市场需求、提升本地制造业供应链韧性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3 基础设施:“软硬联通”,推动大湾区“绿色融合”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取得一系列成果,以基础设施对接的“硬联通”和制度规则衔接的“软联通”,正不断加速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和绿色融合。
“硬联通”离不开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智慧绿色的市政建设、提升能源管理能力等。施耐德电气以电气化和数字化两方面的能力,在电网、楼宇、能源、交通、管廊、水处理方面有深厚的技术专长和领先解决方案,助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其领先的软硬件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受到市场高度认可与青睐,在各个细分领域都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以楼宇行业为例,楼宇住宅占中国碳排放的40%,是城市绿色发展的基础,施耐德电气基于面向楼宇市场的EcoStruxure平台及架构,打造了以强弱电一体化为核心的智慧楼宇解决方案,助力大湾区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施耐德电气为太古地产5大商业综合体项目提供数字化能效方案,帮助集团建立起统一的能源管理系统;预计每年可节约10%-20%的能源成本,预计可通过远程方式解决多达80%的问题;为侨鑫国际提供强弱电一体化全套解决方案,保障供配电的安全可靠,进一步提升整栋建筑的节能增效水平与舒适度,相比传统建筑可降低25%能效成本,成就绿色建筑的典范。
施耐德电气以电气化和数字化两方面的能力,助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
而制度规则的“软联通”则更多地依赖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投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施耐德电气不断挖掘巨大潜力,落地新理念、新技术、新应用,获得更多生动的实践和案例。
以数据中心行业为例,施耐德电气积极助力数据中心建设并引领创新,助力粤港澳实现数字化的跃迁,包括:为宝德科技集团打造位于深圳观澜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助其从传统IT企业向新型IT集团顺利转型,确保机房供电可靠性达99.99%以上,宝德数据中心还获评3A绿色数据中心;为深圳云基地打造国内首例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项目,使该项目成为中国超大规模的微模块数据中心;为深圳市盘古数据有限公司将领先的微模块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运用到深圳盘古观澜锦绣数据中心,成为中国大规模的微模块数据中心,同时PUE值低至1.43,远远低于国内1.7的平均水平……
大湾区有大未来。在大湾区引领全国“双碳”发展的先锋之路上,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容忽视的三大重点。三管齐下,将有利于大湾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同时助力大湾区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升级传统优势,推动大湾区绿色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推荐阅读:旗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