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民生银行广州东城支行结束营业后,大堂经理在ATM区域发现一名神色焦虑的周阿姨。起初,周阿姨坚称只是急需用钱,但她反复徘徊、多次尝试现金支取的异常举动,引起了银行工作人员的警觉。结合近期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厅堂营运主管立即调取监控录像,并通过后台系统核查账户流水。
系统显示,已退休的周阿姨近期账户频繁出现大额资金转入,且多次通过自助柜员机支取现金。这些异常交易行为与老年人常规资金使用习惯严重不符,营运主管初步怀疑该账户可能涉及出租出借。为避免客户资金损失及法律风险,银行迅速对账户采取非柜面业务限制措施,并致电周阿姨核实情况。
在耐心沟通下,周阿姨终于道出实情。原来,她正为儿子筹备婚事的资金发愁时,邻居“热心”推荐了一个“轻松赚钱”的门路——只需提供银行卡帮人转账取现,每月就能获得可观的“辛苦费”。面对看似简单的赚钱机会,周阿姨轻信了对方的承诺,却不知自己的行为已悄然卷入违法犯罪活动。
厅堂主管当即向周阿姨解释,这种频繁取现的行为实质是为犯罪分子提供洗钱帮助。通过将诈骗赃款转换为难以追踪的现金,她的行为已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不仅可能面临法律制裁,前期投入的资金也将作为涉案财物被依法处理。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后,周阿姨在银行工作人员陪同下前往派出所报案。
这起案例揭示了新型犯罪陷阱的三大特点:
1.精准锁定目标。利用老年人对新兴金融风险认知不足、急于获取额外收入的心理,通过熟人推荐降低警惕性。
2.伪装合法收益。以“帮忙转账”“刷流水”等看似简单的操作承诺高额报酬,掩盖违法本质。
3.法律风险隐蔽。参与者往往对“帮信罪”缺乏认知,直到涉案才惊觉自己已触犯法律。
防范要点:
1、拒绝任何“借卡”要求。银行卡仅限本人使用,出租、出借、出售均属违法行为。
2、警惕“轻松赚钱”话术。对承诺高额回报、操作简单的“商机”保持高度警惕,不轻信熟人推荐。
3、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了解“帮信罪”等常见金融犯罪形式,守住法律底线就是守住“钱袋子”。
推荐阅读: